相当不错的农村抗战史诗不丑化不美化革命现实主义代表作【电影资料馆】
謝添太壞了,不當八路軍了怎麼可以說“我洗手不幹了!”啊
那么古老的电影其实还挺有意思的
全景式描写了冀中工农兵的抗日情况,有传奇小说的通俗,也抓住了民族特色。但出场人物多、视点散,有时甚至是反派视点,需不停切换,导致故事涣散,观感不佳。谢添演的蛮好,基本都在看他。
1951年河北白洋淀
《我们不骄傲》不要为一次小小的胜利而骄傲,要准备更艰苦也更愉快的精神,迎接更大的胜利!新儿女英雄!
建国第一个五年北影拍摄,抗战时提的口号是减租减息啊。
资料馆2012.11.28.7pm长约143分钟,以小梅嫁人离异的情感线(张金龙先是中央军手下、后成为汪伪汉奸,牛大水从农民成为共产党区干部)带起沦陷区抗日运动的大叙事,反派语言生动(瘸子屁眼——邪门),正面角色激情澎湃。女共产党也能领导爆破组,其中的小幽默和大情怀,也都处理的不错。
抗战时期的冀中平原,相当复杂的势力交错,国军、共军、日军、伪军,落足于一个村庄的视角去看待各方。前半部分偏重宣传八路军的政策动员和精神感召,直到快60分钟处才第一次出现和日军交战的画面。后半部分转为塑造英雄传奇,由一次大扫荡被捕后男女主角逃离分开两条线平行叙事。史东山、吕班、谢添三位的导演生涯几乎完全错开,恰巧在这里产生交集。
本来想跳着看,到一半时发现此片不简单,又回去重新看。可以称为史诗级敌后抗战片,全面系统介绍了八路军怎样发动群众,开辟敌后战场,日本军官的兵队中国语很是地道,汉奸演技拔群风头占尽,结尾歼灭战显然有专业指导。至于其中对KMT的全面黑化,对苏区,沦陷区和国统区的模糊处理,都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,不足以为缺陷。至此史东山系列基本看完,这也是史东山最后一部长片,建国后史东山的艺术创作受到了很大限制,终日处于抑郁苦闷中,1955年自杀,原因不便多提。光影思东山。
虽然看的比较散,但是早期的电影还没有那么脸谱化,人物形象真实可信,尤其是谢添的张金龙,演的太好了。鬼子杀害村民那段感觉真实,竟然还有交换人质的桥段,这些都是同类题材中少见的
杨小梅是离婚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典范,谢添演的汉奸很狡黠,时代气息感浓郁。
2012.11.28,资料馆。
真实、还是真实,毕竟离抗战胜利不到十年。从服装到道具是现在再费尽心思都做不到的真实。看看里面民兵拿盒子炮在棉裤上张开机头射击的动作,没有实际的生活是根本演不出来的。那个鬼子军官实在是演绝了
270422电影资料馆,144分钟,略长和拖沓,但是影史意义比叙事内容更重要。是上海电影从业者左翼角度展现城市知识分子GM,到展现农村GM展现zq合理性的转变,这部比一江春水向东流走得更远,春水里农民的生活和遭遇还只是作品中的点缀和次要内容,而这部里,他们是主角,展现了他们思想生活经历的转变。史东山主题虽然发生变化,但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不变,以杨小梅结婚离异经历为主线内容,串起了大水从农民像GM者的转变,张金龙的堕落,国民军和日寇的一丘之貉。谢添的反派太出彩了,光芒遮盖了主角啊,这个中分发型太像梁家辉了。敌人射杀农民时,那么残酷冷漠,无声的震撼。最后,还是飞扬的三角旗,证明此时电影从业者还没有掌握更精确的d的语言,还有点像旧时的农民起义。但这部展现了很多17年电影的母题,觉悟林海雪原地雷战
就看谢添的范儿了!
22.04.271号厅和《八千里路云和月》一个平实的叙事风格,正如参加革命给其中的主人公们带来了命运的改变一样,也让故事发展的更有趣味性。
谢添的汉奸、郑保民的鬼子,那个年代的演员素质单纯得很,仅凭天赋和经历;东老55年自尽仿佛是过早地看清了什么,纵使心如明镜的总理也拦不住某人的二奶,男人改变世界,女人改变男人的价值观……当然,那个男人的价值观是不是本来就有问题,无从考证。
真的很好看
从目前的评分(6.8)来看,该片被严重低估。这部影片在当时应该属于大制作,且名角不少,比如谢添、师伟等,还有打酱油的方化(这次竟然没有演坏人)、黄素影等。个人感觉该片是对白洋淀抗战军民的一种群像式展现,没有绝对的主角,因而它能承载的表达内容就十分丰富,除了日军的形象比较模糊之外,对农民、游击队员、地主、伪军等群体的形象塑造得还是较为到位的。该片虽以小人物切入抗战史,但整体是以小见大的,它用一种宏阔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全民抗战、同仇敌忾的波澜画卷。这部史东山拍于建国后的影片,见证了导演又一次的创作转变,反正是拍啥都能够驾轻就熟,而且在视听语言中可以看出导演不断的成熟。只可惜史东山走得突然,该片也就成了他的长片绝唱,可悲可叹。